【養生】宋代中醫高考題曝光,看到第幾道你哭了?(轉載)
2018.06.07
曾經,我以為自己接受了中醫的現代化教育,學到了很多醫學知識,雖然不能算是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傳統醫學的博學鴻儒,但也不是只會玩手機的文盲白丁。
但剛剛看了一套中醫科舉考試原題,現在只想找個地方靜靜,有個地窖能讓我鑽進去也行。
因為我發現這些題我一個也不會做,有幾個題可能稍微有一點點思路,但是很遺憾,我答不出來。
這又讓我森森地懷疑我上了一個假大學加一個假研究僧,陷入森森的沉思中不能自已。
剛剛看的那套中醫科舉考試原題是宋代國家醫學考試試題集,來自于《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注釋》這本書。
該書是我國最早的國家中醫試題集,全面、完整,且附有詳細的標準答案。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,對我們研究古代中醫教育、考試、選拔、任用等制度很有幫助。
我國自宋代始,中醫考試納入國家計畫,統一命題,三年一次,八月開考,中選考生來年春二月參加京城省試。
考試分為三科:方脈科、針科、瘍科。
考試內容:方脈科以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為大經,以《諸病源候論》、《眼科龍樹論》、《千金翼方》等為小經,針科和瘍科則無《脈經》,增加《針灸三經》等。
試題的具體內容包括墨義、大義、脈義、假令論方義、假令法、運氣等。
考試成績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等,標準為“十全為上,十失一為中,十失二為下,全愈不及七分,降舍;未及五分,屏出學”。
也就是說十分為滿分,屬上等;九分為中等;八分為下等;七分以下不及格,處以降級;五分以下為劣,處以退學。
看了一遍題目,我和周圍的小夥伴一致認為能得三十分就燒高香了,如果我們真的生在宋代,恐怕早就該捲舖蓋滾蛋了。想想就覺得很可怕呢。
如若不服,就請做題吧,請提前露出屁股準備挨抽吧。
墨義(中醫基礎理論)
第一道
問: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?
按:按本題出自《素問•五常政大論》,即要求默寫“天不足西北”至“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”原文,所謂墨義即是默寫題。
脈義(脈法)
第一道
問:人之居處、動靜、勇怯,脈亦為之變乎?
按:本題出自《素問•經脈別論》,但並非要求默寫,而是要考試者自已理解和發揮。
好吧,一時半會,我真是一個也寫不出來呀剛剛查了一下原文,好長好長的一段話,哎。比著抄可能都抄不俐落呢。
大義
第一道
問: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?
按:大義也是考察對經文的理解,內容則涉及基礎理論的各個方面。要求用基礎理論來解釋上面的句子。
天哪,根本不知從哪裡下筆好不好。
假令論方義(方藥、傷寒)
一道
問:《素問》所載,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;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;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;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;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。皆以髒法五行,色通五臟。至於金石之類、草木之品,無非法象之相符也。
今觀《神農本草•首卷》云: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。是丹砂色赤,法南方之火,故丹砂之功,可以專主乎心也。如今之方論所載靈砂、桂心之屬,皆能治心,亦赤色之類,如麥門冬、遠志之輩,亦治心之藥,而色不赤,何也?
諸君以醫為業,所當講論,請陳其意而毋略。
按:本題專門討論藥性理論或處方方解,涉及《內經》、《本草經》、《本草圖經》等多種著作,想答出此類題目,必須對中藥理論有較強的分析歸納能力。邏輯思維也很重要呀。
天哪,我還是不會。誰來教教我???答案要寫在下面呀!
二道
竊詳治傷寒之法,汗下之後,其脈靜者為病已解。今云太陽病下之後,其脈促者,此為欲解。
複有太陽桂枝一證,“醫反下之,脈促者表未解也”。
兩證據屬太陽,皆言下之脈促,一云欲解,一云未解,理何如哉?
由《本經》云:“陽勝則促”。此皆病脈也。大抵促非平脈。今云欲解者,必有說焉。
餘者七脈,皆為下後之病脈,獨以促脈為欲解者,未審立法之意何如?請陳其論?
按:本題考查的是對傷寒論內容的理解,涉及到了病症的轉化、傳變還有脈證的變化。
恩,請讓我默默在考場發呆倆小時。。。完全不知該怎麼回答。。。准備考完後回家種地了。。。
在太醫局考試的影響下,宋金元時代醫學界中《傷寒論》也形成了研究熱潮,出現了一批研究專著。
如龐安時的《傷寒總病論》、韓祇和的《傷寒微旨論》、朱肱的《南陽活人書》、郭雍的《傷寒補亡論》以及許叔微的傷寒論著三種:《傷寒百證歌》、《傷寒發微論》、《傷寒九十論》等,金代成無已的《注解傷寒論》和《傷寒明理藥方論》更是研讀傷寒必不可少的名著。
這種繁榮的景象,與醫學考試有關密切的關係。甚至張仲景為後人推崇,尊為醫聖,也是在這之後開始的。
假令法(實際辨證)
第一道
問:假令虛勞盜汗候,目即節氣,當得何脈?本因是何臟腑受病?發何形候?即今宜用是何方藥調理?設有變動,又當隨脈如何救療?
各須引本經為證及本草逐藥主療,所出州土、性味、畏惡、正輔、佐使、重輕、奇偶及修制之法、處方,進行對答。
按:本類假令題是綜合性最高的一類題目,涉及到了病候、脈法、節氣(“目即節氣”即按答題當時節氣之意)、治法、變證、方藥等多方面,需要引用《內經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諸病源候論》等諸多醫書內容。
要想答出這道題來,不把上面書讀個十遍八遍是不可能的了,要想及格,那必須得把這些書背下來了。
我必須承認,就算開卷考試,我也極有可能不及格
看完這些題有沒有哭暈在廁所裡?
為什麼很多國醫大師都感慨——現代教育培養中醫都不會看病呀?
這就是根本原因,因為學校沒有根本沒有如何教我們如何看病的內容呀。
中醫基礎理論課上不講內經,方藥課上不講藥物產地、炮製,中醫內科學沒學節氣變動,傳染病課上不講五運六氣。而中醫四大經典的課時更是少的可憐。
反正,真正用來看病的內容都沒學,中醫的精髓沒有掌握,我們又怎麼會用中醫來看病呢?
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成為國醫大師的捷徑,無他,有事無事讀經典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中醫,學會做宋代科舉考試的試題。把每個理論、每個方藥、每個脈型、每個病證都按上面考試的格式,去寫一遍,就ok了。
讀經典、做實際、跟名師、悟妙道,這是古往今來無數中醫人證實過的成功之路,這樣再成不了中醫大師算服你了。

中國執業中醫師(北京/天津).天津中醫藥大學博士.
多年來致力推廣外身心靈課程、能量治療及健康諮詢,學生包括了專業的諮商師、醫護人員及神職人員。
著有:連結慈悲的能量-靈氣自然療法

報名課程,請與助教Wendy(小豬)聯絡:
E-mail: littlepig670905@gmail.com
Line ID:littlepig0905



